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们对于古代谋士的认识基本上来自两个人:张良和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对张良的描述,而诸葛亮则经由《三国演义》的刻画已经成为神一样的存在,在罗贯中笔下真的是“近乎妖”,尤其是动不动就弄一个“锦囊妙计”,这不仅奠定了后人对于计谋的基本认知,也影响了今天人们对于战略的默认假设,似乎战略就是用一些计谋或方法来获得他人无法想象的成功,

如果非要用知天文懂地理明阴阳晓八卦来作为战略家的任职资格的话,那战略还真的就是一件神鬼莫测的事了。好在明清小说家没有拿“谋圣”作为题材,我们还可以从正规的历史资料中去了解张良是如何为刘邦进行战略筹划的。

(张良像)

最为权威的资料是《汉书·张良传》。仔细阅读不太长的文字,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所谓的战略其实就是基于对未来的洞察而进行的判断或者说方案选择。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个判断: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峣关下军,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士卒恐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这两次的建议可以说对秦军兵将的心理都有着极其准确的判断,而且要知道这种判断是在动态的背景下做出的。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建议可以是对建议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关键问题上从来都不会模棱两可。战略不能拖泥带水。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远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这样的迷惑性做法从长远角度迷惑了楚王,这也为日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良曰:"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特将北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对人的判断是战略决策的核心。对人的情况掌握准了,对事态的发展也就有了基本的拿捏。

成语借箸代筹的故事更是说明了张良的理性和缜密,八根筷子,就好像今天人们在PPT里呈现的关键点,让一切都条清缕析。与之前樊哙建议的例子不同,对郦食其的建议,张良明确反对。不得不说,《汉书》在行文方面体现出文字结构的对称优美。

(借箸代筹)

通过《汉书》所记载的不多的故事,我们看不到张良在耍什么阴谋诡计,无非就是在刘邦建立基业时的一些判断。但是,这些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有一步选择不对的话,历史就要重写。

不仅如此,就是在后来汉帝国成立后刘邦立太子的问题上,张良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虽然张良修习道家,“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但在立太子问题上,张良却没有袖手旁观。立储是古代帝王家最重要的家事,大臣们常常会采用明哲保身的姿态来超然于世外。但是,刚刚经历秦二世的张良,他非常清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张良的做法的确是看的长远。即使以他的威信,恐怕也很难说服刘邦,于是,他给吕后推荐了“商山四皓”。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有当这四个老人告诉刘邦他们为什么辅佐太子时,刘邦才会有“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曹操和贾诩)

对比后来。曹操请教贾诩有关世子的问题,“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张良没有为刘邦和吕后直接决策,而是更为长远地进行了布局。

尽管汉初经历了吕氏外戚的干扰,但是很快的就走上了文景之治的正常轨道,也让汉朝建立了一个后代王朝的样本。都说历史无法假设,倘若刘如意继位,恐怕腥风血雨会直接断送了汉家江山。

从张良的这些例子来看,所谓战略,其实就是决策,或者说至少表现为就是一种决策。如果说战略决策,无非是处在战略位置上的领导者,对于他们来说,即使再小的岔路,再小的决策也具有战略的意味。所以,倒是不一定就要把战略等同于长远、等同于全局。也就是说,如果要讨论战略,就必须与那些能够代表战略的人去讨论。

(张良与黄石老人)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张良能够为刘邦的战略决策拿捏的如此到位?当然,一方面是张良有作为决策人的能力,黄石老人的《太公兵法》让那个敢用大铁锤袭击秦始皇的充满激情的公子拥有了更全面的军事思想和战争智慧。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那就是与郦食其等人相比,作为决策人的张良,拥有的是推翻暴秦的公心以及在刘邦阵营中清晰的位置感。因为前者,张良的决策是明确的目标导向;至于后者,它让刘邦能够信任并且坚定地执行来自张良的决策。

既然管理方法总是有利有弊的,那么,决策者的状态以及对于决策的坚决执行才是决定战略质量的根本因素。恐怕,这也才是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张良张子房,才能将“谋”和“圣”结合在一起。

话题:



0

推荐

吕峰

吕峰

14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后。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现任南开大学现代管理研究所所长,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EMBA&EXED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领导力、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级重点课题多项,代表性论著包括《打造幸福组织》、《持久经营》、《像教练一样带团队》等。兼任《哈佛商业评论》、《家族企业杂志》、《清华管理评论》等杂志的合作撰稿人。

文章